Steve Jobs

by amypeng
187 views

呼~終於看完了,真是有夠世界超級厚,不過~非常好看,不管就故事內容、教育意義、文字流暢度、編排邏輯,甚至是八卦程度,都是一流,難怪賈伯斯要指定這位作者幫他寫傳記,與其讓莫名奇妙的人,在他死後亂七八糟編造故事(真的現在市面上有好多版本的賈伯斯喔….),還不如就讓一位很會寫故事,很會讓別人說故事的作家,好好的把他的一生真實呈現,好棒!這本書解答了我對iPad所有的疑惑,不僅如此,他的人生有太多正面與負面教材,值得深入去探討,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推薦給大家。

自從我擁有神奇的iPad之後,對賈伯斯只有無限的崇敬,看完這本傳記,讓他從我心目中創造奇蹟的神,回到地面變成撼動世界但個性很差的天才。作者認為,賈伯斯可以和愛迪生與亨利福特齊名History will place him in the pantheon right next to Edison and Ford。看完前半段的故事,只覺得他是個自大、沒禮貌、脾氣很差、愛哭、愛吸毒、喜歡瞪著別人說話,然後又有體臭的討厭鬼,他說The only reason I shone was that everyone else was so bad,夠自大吧~他也從不隱晦對別人的看法,他要開除別人的時候也沒好話You’re a B team. B players. Too many people here are B or C players, so today we are releasing some of you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at our sister companies here in the valley。在他的眼中,世界只有兩種人a hero or a bozo,而且,他常有把別人的想法變成是自己創意的傾向,他的reality distortion field常讓他和別人陷入他所創造的美麗境界,以為自己無所不能If you trust him, you can do things,但偶而現實終究會反撲,某一位這樣形容The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can serve as a spur, but then reality itself hits…。即使如此,他想為人類世界創造更好的產品的心意,自始至終沒有改變,他也看到許多曾經獨霸市場的國際企業,因為把焦點轉到「賺錢」上,忘了發展產品本質,而漸漸走向末路。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說明賈伯斯不願意開放硬體、軟體、平台共用的原因,他沒有辦法忍受自己完美的設計,被放在二流的產品上使用,也因為他的設計是一整系列的產品,最終他有更完整的資源,讓Apple發展更龐大的應用平台,其他競爭者因為開放市場,所擁有的只是片段而零散的技術,只能看著Apple佔據自己原有的市場。
作者認為賈伯斯並不是太特別的聰明,但他是天才,作者形容他His imaginative leaps were instinctive, unexpected, and at times magical。而且他有一種很厲害的才能,He didn’t invent many things outright, but he was a master at putting together ideas, art, and technology in ways that invented the future,每個人都在忙著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所以他要運用他的才能幫消費者創造出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很需要的東西,因為customers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we’ve shown them。除此之外,賈伯斯喊出很多了不起的口號,像是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Intuition is a very powerful thing, more powerful than intellect、No detail was too small、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Think different、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好像是一定要講出一些可以變成所有唸MBA學生的商業理論才行。書裡還有很多好看的內容,像是賈伯斯和Bill Gates的愛恨情仇、為什麼iPhone不支援flash但iTune可以支援Microsoft、Pixar是怎麼崛起後又被賣掉的、為什麼iPhone、iPad沒有usb插槽、賈伯斯是怎麼和音樂公司談,讓他們同意在iTune上賣音樂的、Apple如何找到市場上還不知道怎麼運用的產品…..,哇~真的好多喔。這本書作者很棒的是,他寫這本傳記,不是歌功頌德,只講賈伯斯好的部份,有很多時候,作者只是引述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記憶或看法,讓讀者自己決定想要相信哪一邊,作者訪問的人之多,牽涉的時間之長、範圍之廣,讓這本書讀起來可信度更高。

You may also like

請留言

隨意閱讀

by amypeng
by amypeng